中時專欄:李念祖》不懂共和精神,終將丟失民主
美國普受敬重的共和黨領袖麥肯參議員月前過世。他曾遭越共俘虜5年有餘,受虐成殘,因不肯丟下袍澤而拒絕提前釋放,成為越戰英雄;一生耿介自持,有所不為,數度競選總統失利;生前決定不邀請同黨的川普總統弔喪,但指名民主黨籍前總統歐巴馬、前副總統拜登與共和黨籍前總統小布希同致悼詞,引起世人注目。
拜登與麥肯在參議院中分屬不同的政治陣營,卻是多年摯友。拜登的悼詞真情流露,開場白是「我是喬‧拜登。一個民主黨員。」聽來像是揶揄共和黨人會視他為路人的玩笑話,卻緊扣著他追念麥肯人格特質鶴立雞群的主軸。他回憶,曾與麥肯因經常比鄰談心同被黨鞭警告,也曾連續兩年同因提倡跨黨派合作,獲得公共事務君子風度獎。兩人相互調侃,曾幾何時,富有君子風度,為了公共事務從事跨黨派合作,竟然會是得獎或受到告誡的理由?他推崇麥肯為了更高的原則理想而超越黨派私利的政治風範。他也感嘆麥肯一生表現的正直、尊重、品格,原本該是天經地義,卻已不再是理所當然。流行的是,人們只有黨派立場,遇到不同的政治主張,概以陰謀動機相互質疑,反而就實質問題本身失去了從事討論思辯的能力。
民主黨與共和黨是美國的主要兩個政黨,就一個民主共和國而言,其名稱恰好各取其半。民主國家當然不能缺乏民主,民主是選舉、是投票、是一人一票多數決,是少數服從多數。那麼共和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以為一種經過多方考慮與熟思審議的討論過程,才構成支持公共決策具有實質正當性的程序理由,就是共和理念的核心價值觀。
民主共和國也寫在我國憲法第1條之中,原是民主國與共和國的合體。如果民主是要服膺政治多數的意志,共和崇尚的則是公共思辯理性;如果民主重視的是投票結果的合法性,共和重視的則是賴以建立政治正當性的公共議題理性討論過程;民主相信的若是多數的集體判斷,共和則是看重理性討論過程之中,因有效說服而改變立場的可能性,如果缺乏因討論說服而修正或改變立場的可能性,討論就會缺乏意義。任何討論程序之中,如果只剩下維護既有的政黨立場,只知指責對手而不懂得自我反省改變、尋求折衷雙贏與取得共識的可能性,缺乏的就是共和精神。
公共討論中常被評價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社會,正是因為只知附從黨派立場,特別是獨占國族主義話語權的黨派立場,而不知還有超越黨派利益的政治價值值得追求之故,這也就反映了只知求得選舉多數的勝利、不懂共和精神可貴的政治貧乏。拜登對美國政治的批評,正在於此。其實台灣又何其不然?
透過民主議會施行的代議政治,不是純粹的民主國設置,而是民主與共和合體的機制。如果議會之中缺乏公共理性思辯的習慣、實踐乃至能力,而只剩下了數人頭的投票行為時,就已經喪失了服膺理性而非黨派立場的共和精神,民主將與民粹難以區別。不能實踐共和精神的議會政治,也會使得人們缺乏理由相信代議制度會比公民投票的直接民主更為可靠。台灣到了選季,公投案竟如雨後春筍出現,反映的正是此一現象。
只有民主而無共和,萬事付諸全民投票,政治實際上難以操作。但更值得擔憂的是,為了解救議會政治因為喪失共和精神而失靈,利用公投加以矯正的想法可能忽略了公民投票偏偏是以數人頭為尚的遊戲,不是足以實踐共和精神的途徑。少數成功的公投案往往恰恰是訴諸國族主義民粹情緒的嚆矢,無助於填補當今議會政治喪失共和精神的闕失!不能召喚民粹支持的公投提案,則注定難脫胎死腹中的命運。
舉世的民主國家都不是純粹的民主國,而必然是容納代議政治的民主共和國。對於公共議題,代議政治如果缺乏理性思辯的共和精神,就只會淪於黨同伐異或利益團體的競逐。幾乎可以這樣說,民粹與民主的區別就在:於公共議題上,前者往往憑藉國族主義的撐持,後者則是利賴共和精神的付諸實踐及實現的程度。
想要對症下藥,避免民主遭到民粹吞噬,就必須召喚超越政黨立場的共和精神。幾可預言,長期丟失共和精神而不知省悟的社會,終將丟失民主!
(作者為法學教授)
原文出自中時電子報https://opinion.chinatimes.com/20180906004334-262104